台灣派電影—海角七號

認識我的同學都知道我愛看國片
一有國片上映,就會跑來問我說看過了沒,
然後再驚異地發現
我沒看過「赤壁」、「色戒」和「長江七號」甚或是「朱延平系列」、「吳宗憲系列」

對我來說,講國語的電影不是國片
我心目中的國片,是台灣派電影
是充滿著台灣元素的電影

在台灣派的電影裡,我看得到台灣的街頭景色、小人物的喜怒哀樂、多元的文化價值,
1995年 陳玉勳導演的「熱帶魚」,台灣社會價值的扭曲在導演的鏡頭下愈顯荒謬
不管是莫名其妙被綁架的考生,因為老大離奇死亡而不知所措的善良綁架犯
為求生活,在夜市假扮人蛇的文英阿姨,還是因地層下陷而泡在水裡的農村,
整部電影,讓你從頭笑到尾,沒有嚴肅的指控,卻發人深省。

1997年 陳玉勳的另一部作品「愛情來了」,看到市井小民在都會愛情裡的努力和掙扎。不管是謊稱自己長得很瘦很美而在與筆友約定見面的時間前,拼命減肥的胖女生、只 敢把愛戀心意注入漂亮蛋糕的長相抱歉麵包店師傅還是在家裡抱著吉他想像自己會成為巨星的排骨宅男。裡面的小人物,就是你我身邊每天都會出現的人。

高中時期,一次硬逼同學一起去看「假面超人」,瞿友寧導演的作品,緊湊的劇情,把一切的巧合用最不巧合的方式放在一起,讓人直呼過癮,但是,全場只有我和同學一行人共四個再加一對情侶。

這幾年下來,「沙河悲歌」、「魔法阿嬤」、「起毛球了」、「愛情靈藥」、「藍色大門」、「盛夏光年」、「國士無雙」…等,我看過整場只有三個人的電影,也看過滿場鼓掌的叫座搞笑片。但是,說句老實話,我還是喜歡用詼諧手法拍的小品電影。

記得高中樂隊為了成果展練得焦頭爛額,其中成果展的曲目有小號協奏曲、曲風詭異的新世紀音樂(不知道是不是這樣形容,反正像極了恐怖電影配樂…)還有電影 配樂組曲,成果展後,我們興奮地問老師說最喜歡那一首曲子時,當所有老師一面倒地推薦我們心目中好練又不需特別技巧的電影配樂組曲時,我們心裡好不服氣, 我們花最多時間練的曲子,反而老師們一點印象都沒有,甚至覺得無聊。
我有時在想,國片市衰退至此也是相似的原因,曲高和寡,太艱澀的對白,太抽象的意境,讓我們無法在電影中感受到和自身的連結,自然也就引不起共鳴。

海角七號的成功,在於電影裡所展現出來真實的台灣,
離鄉背井來到繁華台北城打拼的遊子,
或多或少都有過想朝天大叫「X你媽的台北!」的衝動
從高貴賓士車走出來,頂著標準山本頭,或是電棒燙的小捲髮
腋下必夾小公事包的大叔,
整天抱著把月琴、二胡在廟口演奏的歐里桑
還是吃完廟口喜酒,提著「菜尾」牽手回家的老夫老妻
這些畫面天天都在你我的身邊真實上演

沒有矯揉造作的「標準國語」
也沒有傷他人自尊的低級搞笑
只是平舖直敘地把台灣的現狀展現在大家面前
鄉村青壯人口的外流,觀光規劃的奇怪想法(動不動就是國際化,一堆奇怪的詞語堆砌,內地南投的九族文化村硬是要規劃「海盗嘉年華」活動,誰要去看?)
對傳統文化保存的輕視或輕蔑(?)

一開場,太陽西沈,送走了一個太陽帝國殖民政權
結尾,映入眼廉的又是另一個青天白日滿地紅的殖民政權旗幟

台灣的未來又將駛向何處?希望別看到滿天星空啊~

 

Reader Comments